近世师表孙家鼐

来源:网络

状态:已完结

作者:余音

主角:

微信阅读


精彩内容阅读

楚国末年,考烈王“徙都寿春,命曰郢”,“城中有金城及相国城……,其地绵延曲折三十余里。”名列全国六大都会(寿春、洛阳、邯郸、临淄、苑县、成都)之一(西汉司马迁:《史记•楚世家》、北魏郦道元:《水经注》),前后19年;秦始皇统一中国,推行郡县制,就设立了寿春县;“寿春、合肥受南北潮,皮革、鲍、木之输,亦一都会也。”(《汉书•地理志》)“寿春,淮南一都之会,地方千余里,有陂田之饶。”(《南齐书•州郡志》)“寿阳……财力雄壮,独甲诸州。”(宏询:《谢公祠》)

宋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顶峰,“华夏民族之文化,历数千年之演进,造极于赵宋之世,”(著名学者陈寅恪)北宋、南宋加起来319年,安徽出了9个宰相,寿州就占5人:呂夷简、吕公著、吕本中、白時中、魏杞,而且,呂夷简、吕公著、吕本中是祖孙关系,被尊称为“三吕”,祖孙三人,同朝为相,这是十分罕见的;大宋朝有137个宰相,作为一个城市,寿州无论是在安徽,还是全国,都是名列前茅的……

成也淮河,败也淮河。可以说,南宋是中国主导文化——汉文化的下坡点,南宋建立之后,宋、金隔淮河到大散关一线对峙百年,鹬蚌相争渔翁得利,最后,金国、南宋都被蒙古铁蹄踏平,从此,中国惨遭马背民族的奴役,汉文化“后渐衰微……”至今也没能恢复元气。就在宋、金对峙时期,寿州从一大都会,沦为南宋抵御金国入侵的桥头堡,军事地位迅速上升,而经济文化地位日益衰落。到了明朝,起义军与蒙古军在这江淮地区反复厮杀,这里已是“铠甲生虮虱,万姓以死亡。白骨露於野,千里无鸡鸣。生民百遗一”(曹操:《蒿里行》)“中原杀气未曾收,江北淮南草木秋。”(朱元璋《镇淮楼》)雪上加霜,南宋绍熙五年(1194年)黄河水南泛,造成了纵黄夺淮,致使淮河入海口淤塞,中下游河床褒滞抬升,风调雨顺的淮河,沦为内河、害河,水患不断,十年九灾,《寿州志》记载,仅明代永乐七年(1409)至清光绪十年(1885),400多年间,寿州城就进行了27次整修,不到20年就整修一次,可见水患多么频繁,财产损失有多么大;到了近代再遭铁路、公路、航空等现代交通的重创,河上运输风光不再,寿州就像个半老徐娘,在岁月的侵蚀下,毫无脾气地一天天地衰败下去。

尽管如此,以寿州为代表的淮河文化还是倔强生长着。她北接齐鲁文化,西连荆楚文化,东南被吴越文化所覆盖,既为各种文化的碰撞、角逐之地,又是多种文化交流、融合之处,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、中国成语典故城、中国书法之乡、中国地下博物馆、中国“教授县”等,无不说明了寿州地区文化积淀深厚,是孕育国家栋梁之才的风水宝地。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库> 近世师表孙家鼐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