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再生于明初》小说完结版在线试读 第4章:上学

发布时间:2023-10-30 编辑:小编

县考是求功名的第一步。古代的科举考试如果细说起来也是很麻烦的,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第一步要取得秀才资格,基本的途径是到县里考试就是“县考”,可这仅仅是第一步,后面还有好几道关口呢。当然了也有的人不用考的,总之规矩挺多的,我们暂且略过不说了。

乡学学校距离不远,他们很快就走到了。他们看到门外停着几辆马车,有的马已经卸下来了,在一边吃草,车夫们聚在一起闲聊。这是路远的学生乘车来的,学童太小需要车送。上课学习只有半天,马车往返也要时间,就不如在此坐等下学,或者顺便办事,所以马车都聚在这里休息。

到了学校,跟着的小厮把书包交给刘璎就回去了,过一会他还会来送点心吃食,和接大少爷回家。这都是人手太少的缘故,没有专职伺候上学的仆人小厮守候,像刘诠年龄大一些就没有跟班的了。

乡学不大,是一个小院子,只有一进,有院墙,里边只有五间正房和两间西厢房,正房的四间是打通的充当教室,留出西边一间充作教书先生的书房。院子里有几棵树,此外再没别的了。这处院子的规模非常简约,房舍建筑不奢华,没有什么雕刻壁画之类的,但是梁柱门窗都是规规矩矩的,青砖黑瓦很坚固,在民间也算是上等房舍了。这所乡学的校舍是刘家兴建的,房产当然就是刘家的,算是刘家对乡学的奉献。

私塾里只有一个教书先生,姓龚,是个秀才,龚先生和他的妻子就住在学校里,真正是以教书为生了。

秀才不能算正式的功名,也没有正式的身份地位。读书人考了一辈子也没考中举人,高不成低不就,是最失败的人生。其实说起来在普通书生中这种人还是多数,中举做官的毕竟是少数嘛,科举真正是百里挑一的选拔!古代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很可怜呀!

秀才也要生活,于是受聘于私塾做教书匠是秀才的最好选择。这个私塾是乡里士绅大户们共同筹办的,为首的就是刘家。学子大多是乡镇内的,也有几个学子来自距离不太远的村庄,门前那些马车即是。上私塾不用缴学费,但是笔墨纸砚等还是要自己买。不管怎么说,上学毕竟是有花销,并且耽搁的时间不能帮家里劳作,特别是考功名的时候总是需要一笔费用的,所以穷困的百姓子弟没有经济能力,不可能去读书。

于是这一处私塾里的学生很少,只有十二三个,小的只有六七岁,像刘诠这样十四五岁的也有两三个。眼下刘家来上学的只有刘诠和刘璎叔侄二人。

学生这么少,并且只有一个先生,当然就不能分班,私塾大多是这样的,大小学子统统混在一起上课。学子程度不同,授课也要区别对待,需要先生按人头施教,几乎每个学子都学的不一样,这也是有点难度的。就是到了现代里,边远乡村里的学校恐怕也是这种状态。一个老师教几个学生,相同学年的也就是一两个。

后续精彩内容,点击下方关注我们,回复书名即可阅读!


您的位置 : 小说> 小说资讯> 《再生于明初》小说完结版在线试读 第4章:上学
返回顶部